“妈妈不哭……”
今年7月刚满两岁的小然依偎在妈妈怀里,
眼睛不时打量着身边的大人们,
妈妈一哭,她也跟着哭,
却仍不忘安慰妈妈,
并慌乱地抬起小手给妈妈擦眼泪。
8月21日上午,海南日报社专题部副主任张中宝的遗体告别会在海口市殡仪馆举行,小然或许还不知,每天晚上逗自己跳舞的爸爸已经永远离开了,而十岁的儿子小瑜也静默无语。痛失父亲、不知所措的一双儿女,定定地看着大人们悲怆哭泣。
8月16日下午,张中宝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紧急送医,终因抢救无效病逝,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8岁。
信守承诺的策划能手这次没能完成手头的工作
“宝哥,活动圆满结束了,你放心吧。”“宝哥,跟你最后一次搭档的活动圆满结束了。”8月19日晚,“寻找百姓身边好医护”大型公益活动揭晓晚会圆满完成,同事们纷纷落泪,发朋友圈遥送哀思,张中宝全程参与的活动,筹备了这么久,他终是没来得及看到落幕这一刻。
时钟拨转到8月16日下午4时20分。
“宝哥,好医护的片子好了,咱俩看看吧。”海南日报广告部柳郁没想到,片子刚看了几分钟,张中宝就倒在了自己身边。
“我不行了,可能撑不过去了。”等救护车的十多分钟,由于心绞痛,张中宝呼吸困难,他艰难地说道。经历转院、心脏起搏等一系列抢救措施之后,当天21时他还是与世长辞。
“最近太累了。”离世前几天,有次开会时张中宝突然流鼻血,他对身边人这样说道。然而,还没来得及休息,他就挥别了这个世界。
8月21日,打开张中宝的
“我叫张中宝,大家可以叫我‘掌中宝’。”年10月,张中宝正式进入海南日报社开始工作,他幽默风趣的自我介绍,令大家印象深刻,而现在大多数人更愿意叫他“宝哥”。
时年26岁的张中宝是从南方日报社来到海南日报社的,在新闻报道方面有一定的实战经验。但是,他依然非常勤奋地跑新闻,大家经常看到他挎着一个褐色的小包,到口线的单位了解信息。
张中宝有着非常敏锐的新闻嗅觉,他刚转正后就采写出《全省规划12个大型风电场》稿件,从建设企业到省里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都进行了采访,刊发在年3月1日的三版头条。后来,在海口记者站期间,他负责的会展、规划等口线,经常出“大新闻”,占据“大版面”。
“中宝真的是一个‘工作狂’。”海南日报社编辑中心编辑郭景水说,他们同时进入报社工作,12年来,大家每次聚会时,张中宝都非常喜欢聊怎么把稿子写好,怎么把报社的经营工作做好。
工作勤勉尽职,人也温和谦逊。每次见到张中宝,他都带着如沐春风的微笑,这是所有同事对他的印象。
海南日报社三亚新闻中心记者邓钰仍然记得,来报社的第一个采访,就是跟张中宝一起去的。
当时写的是进报社后的第一篇稿子,邓钰很紧张,担心写得不好。张中宝一句“不怕,有什么宝哥给你担着”让邓钰暖心了很多,也正是因为张中宝,邓钰感受到报社有很多优秀的前辈能够体谅而且乐于帮助新人。
张中宝的温暖不仅给了同事最大的安慰,也让各个对接单位感受到媒体人的专业与气度。
“中宝的离去让人难过又惋惜。”海南省税务局宣传干事吴芳玲说,张中宝是非常细致负责的人,从他身上,她了解到媒体人、媒体行业的辛苦。每一次做宣传,都提前一周开始筹划,从定选题、拟写提纲和稿子、筛选照片、版面编排等,他都会从专业的角度给出意见建议,并做好统筹安排。
“这么开朗温和又有才的一个人,可惜、遗憾啊。”海南省农信社宣传部部长袁国华痛心地说。
家人心中坚实的依靠一关门竟成永别
“儿子,你最爱吃我做的饭,却再也吃不到了。”8月21日上午,送别儿子,张中宝的母亲哭哑了嗓子,家里重要的依靠倒了,她觉得天塌了。
“妈,我去上班了。”8月16日14时多,张中宝像往常一样跟母亲和孩子打个招呼,便离开了。身后的门“砰”地关上,谁也未曾料到这次竟是永别。
年,父亲去世后,张中宝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对此,他也一直努力,孝敬母亲和奶奶,做个好丈夫、好父亲。除了工作,他总是尽量回家吃妈妈做的饭,辅导儿子作业、陪女儿玩耍。然而,这样的家庭温馨时光真的太少了。
“很心疼,他真的太忙了。”张中宝的妻子周凤说,电话响个不停是他在家的常态。
很多时候,他在逗女儿玩的时候,来了电话,一接电话便很久,有时接完电话还要继续加班,夜里十一二点打电话沟通版面和稿子,家里人也习以为常。周末带孩子出去玩的路上,一个电话过来,就赶回去加班,也时有发生。
“我感觉中宝就是去出差了,只是时间久了一点。”周凤哽咽道。自从丈夫离世,周凤3天瘦了十斤,悲伤到已哭不出眼泪,她总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盼望着丈夫回来一起商量。
“文章动海天脚力眼力勤勉赢万千知己初心不改”“策划满琼岛助人爱人厚德享半世流光青春永存”,在告别会上,这幅挽联概括了张中宝认真执着、敢于担当、爱岗敬业的一生,留给了同仁们永远美好的缅怀。
来源:海南日报
记者:王培琳
小编:媛媛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nanribaoa.com/bbzz/13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