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middot七十年琼崖纵队抗

海口市南部的云龙镇有一座名为玉仙村的村庄,村庄入口处醒目的“革命老区村庄”的鲜红标识,彰显着这动听名字的背后,曾有过的英勇壮烈历史。

村庄内田地茂盛、槟榔林立,在一片静谧的丛林间,一隅庄重的嵌有六边形孔洞的白色护栏墙静静伫立,墙间入口处的正上方,黑底金字的牌匾刻着“琼崖纵队抗日第一枪纪念园”字样。园内一座“潭口渡口阻击战纪念亭”庄严坐落,约2米高的花岗岩石碑矗立其中,记录着81年前琼崖红军独立队抗击日本侵略者,打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琼崖人民抗日第一枪的英雄史诗。

琼崖纵队抗日第一枪纪念园。海口日报记者康登淋摄

日寇登陆琼崖

半天时间攻占海口府城

上个世纪30年代,日寇逐渐“南进”侵蚀我国疆土。海南岛作为越南与缅甸援华物资的运输要塞,日军决定攻占海南岛,从海南起飞对其进行空中打击。

年2月10日凌晨,日军“台湾混成旅团”数千人在30余艘舰艇和50余架飞机配合下,从琼北天尾港登陆,开始入侵海南。那时海南守备十分空虚,日寇人数众多、装备精良,虽然先后有驻守秀英炮台、海口、府城的国民党部分守军奋起抵抗,终因敌众我寡而纷纷败退。仅半天不到,日寇攻占了海口和府城。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国民党在海南不仅军事上战败,政治上更是一溃千里。

据曾任琼崖守备司令部少将参议的王钦寅追忆,早在日军登陆前,出于对日寇的极度恐惧心理,海南地区已陷入半无政府状态——“琼崖行政专员出缺,各县县长有的已潜渡出海,各区乡长更是散漫无纪,有钱人争购黄金外汇外逃,工商业几近停顿。大有岌岌不可终日之势。”

日军登陆后,琼崖守备司令王毅带着国民党军政机关和眷属逃往嘉积,而后又逃往山区。这样一来,整个海南守备计划全被打破,全岛军政指挥关系陷于紊乱。

一块黑色的岩石路标,标示着阻击战纪念亭和阻击战码头的方向。海口日报记者康登淋摄

先烈浴血奋战

潭口阻击敌人转移群众

与国民党怯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琼崖共产党人及其革命武装独立队。经过对当时形势的冷静分析,抗日独立队队长冯白驹等断定日军将渡过南渡江,从潭口东进。为打击日军长驱直入的嚣张气焰,掩护从海口、府城地区逃出来的群众转移,独立队当即下令派一中队队长黄大猷和副队长符荣鼎,率所部全体官兵赶至潭口渡口东岸阻击敌人。

据《冯白驹将军传》一书记载,一中队赶到时,看到沿途都是扶老携幼逃难的老百姓,妇女孩子哭声一片,在混乱中没有目的地奔跑。日军飞机发出鬼怪般的嚎叫,低空呼啸着向人群俯冲扫射。独立队指战员目睹这种凄惨情景,复仇的怒火在胸中燃烧,他们迅速利用地形地物,构筑工事,严阵以待。

不多时,大队日军果然气势汹汹地从府城向着潭口开来。很快日军就发现潭口有独立队驻守,不敢贸然渡江,只是派出飞机轮番对我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和机关枪扫射。

阻击战码头旧址。黑色的壁画记录着潭口阻击战的战斗情景。海口日报记者康登淋摄

一中队指战员斗志昂扬,沉着应战,坚强地阻击企图渡江东进之敌。经过激战,一中队击退了日军的数次进攻,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时,全体指战员才奉冯白驹之命撤出阵地。独立队第一中队第二小队四班班长李文启在日军飞机轰炸潭口时壮烈牺牲。

潭口阻击战大出日军意外,使日军不敢轻视独立队,有效拖延了侵略者进占文昌、嘉积的时间。大批从海口、府城地区逃出来的民众,乘机躲到南渡江边的树林里,战斗结束后也随一中队转移到了云龙墟,逃过了日寇的魔爪。

潭口渡口阻击战纪念亭内的石碑上,记录着打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琼崖人民抗日第一枪的英雄史诗。海口日报记者康登淋摄

振奋民心士气

激励热血青年投身抗战

“潭口一战规模虽小,但是意义深远。这一仗打出了琼崖共产党打击日军的决心,也唤醒了民众,让老百姓认清共产党才是真心为国为民的。”中共海口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研科主任科员周琪雄说,这场战斗不仅揭开了琼崖抗日独立队历时6年轰轰烈烈的抗战英雄史诗大幕,也振奋了全岛的民心士气,激励了热血青年投身抗战洪流中。

3月12日,记者来到距离纪念亭不远处的潭口渡口码头旧址,南渡江水流潺潺,江边杂草丛生,两幅记录着战争场景的花岗岩雕刻矗立一旁,站在先烈们曾经匍匐在此坚守作战的草地上,与花岗岩上的先烈雕像一同遥望对岸,不褪色的记忆在此越发鲜艳起来。

在海南岛解放斗争期间,玉仙村中绝大多数人参加过儿童团、青抗会、妇救会等党的外围组织,放哨、送情报、运粮、抬伤兵、护送革命同志过南渡江,全村没有一个人叛变革命。冼开章被日军抓后,不论受到如何折磨都坚贞不屈;征收员冼开登被日军迫供、引诱、拷打,直至最后被枪决仍宁死不屈;共产党员冼际章在南渡江边被国民党兵包围,宁愿跳入水中被开枪打死,也不让敌人逮捕……玉仙村的忠贞气节刻在每一个人的骨子里,先烈们用他们一副副顽强的血肉之躯,筑起了自由的奠基石。

玉仙村村口处所立的“革命老区村庄”牌匾。海口日报记者康登淋摄

经过81年的风云变幻,这块土地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从前这里满是森林与荒地,如今村民种植的槟榔和淮山遍布田野,早已解决了曾经的温饱问题;从前因日军侵略,群众被迫流离失所,如今玉仙村家家户户生活安逸,多位村民没有一户贫困户……岁月静好的背后,是先烈们用浴血奋战守住祖国河山;安居乐业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初心和使命。

坐落在云龙镇玉仙村内的潭口渡口阻击战纪念亭。海口日报记者康登淋摄

记者手记

铭记琼崖历史坚定复兴征程

在国家危难之际,琼崖共产党人逆流而上守卫家园,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仍不惜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阻挡敌人的进攻。先烈们用枪杆子唤醒了琼崖人民奋起反抗的民族独立意识,为后世留下不朽的红色记忆。

立于碑前,微风拂过象征永久的杉木,沙沙作响的枝叶间,当年独立队义勇冲锋上阵的呐喊声和枪响声仿佛萦绕耳边。如今太平盛世,一座座朴实的民居和一片片绿油油的田野望不到头,当初的战乱之地日月更迭,已然成为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

重走这片旧土,曾经的渡口已不再使用,南渡江水却始终川流不息,正如历史的长河永远奔腾向前,当代青年不能忘却先辈为保家卫国所流的鲜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更应继承先辈百折不挠、奋勇前行的大无畏精神,让红色信念为前行的脚步注入更强大的力量。

琼崖纵队抗日第一枪纪念园门头悬挂的横幅。海口日报记者康登淋摄

英烈谱

李爱春,原名李春荣,海南琼山县(今海口市)演丰人。年秋,考入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与冯白驹等创办“同志互助社”。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1月,受中共广东省委指派回琼。在任琼山县国民党党部筹备主任的同时,秘密身份是中共琼山县支部书记。李爱春利用国共合作的时机,积极开展各种革命活动,以积极的态度指导琼山县开展工青农妇运动,深入学校开展宣传党的理论,到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举办研究班、训练班,宣传革命道理,培养进步青年学生;举办平民学校,发动府城地区的贫苦工人、居民到平民学校学习;组织各地成立农民协会、县妇女协会、商民协会等组织。

年琼崖“四二二”反革命事变时,李爱春被捕,在狱中受尽各种酷刑,始终顽强不屈,严守党的机密,最后被活活勒死在海口府城五公祠后米铺村坡地上。

阻击战码头旧址。海口日报记者康登淋摄

来源:海口日报

记者:陈钰婷

监制:余加亮

审稿:符文茜

编辑:禤达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nanribaoa.com/hnrbls/15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