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甸岛,有一个海南大学,算海南的“最”高学府
文化小气候
海口是一个文化气息不太浓厚的地方,这可能与海南的自然气候条件有一定关系,海南的热带气候令一切东西都容易腐烂,不易保留,就如海南的树木生长得倒是很快,但质地令人担心,大多不够坚固,容易折断。
文化也有点如此,易生易灭,海南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图新鲜,凑热闹,但浅尝辄止,很快就放过去了,而文化是需要积累的、培育的,如此文化就很难在这块土地上长成参天大树。
海口的文化氛围稍浓厚一点的应该算是海甸岛,海甸岛有一个海南大学,算海南的最高学府。海南大学风景倒是不错,大门口就有一个湖,面积还挺大,湖水清澄,鱼儿在水里游动都看得见,湖边水草很多,微风吹拂时,涟漪点点。这个地方每到晚上常有外面的青年男女来,成了谈情说爱的好地方。
入夜,在湖边找块草地坐下来,看教室、图书馆那边的灯火通明,听不知哪里传来的隐隐约约的歌声,可以一坐就是一个晚上的。校园里绿化也很好,树木昌盛茂密,郁郁葱葱,不过这风景还是留不住人,不少著名学者来过这儿,又走了。但有几位搞哲学的来这儿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他们中最著名的是张志扬,哲学家,来自武汉。
张志扬算是传奇人物、早年坐过牢,在牢房里开始自学哲学,后来考到研究所。他从湖北大学调到海南大学后,在海南完成了他的一些主要著作,如上海三联书店为他推出的系列著作,包括《创伤记忆》、《禁止与诱惑》、《读神的节日》三本。
张志扬不仅自己安静地坐在他的书房里,虽然他的研究海口没几个人知道、也没多少人懂,他的镇定还稳住了一个小团体的人他所在的海南大学社科中心在国内都享有一定的声望,不少哲学家应邀来过这里,如刘小枫、陈嘉映、赵汀阳等。他至少促进了一个小范围内的学术活跃,而且还是如此艰深晦涩的学术。近几年,由于海南的环境之美在国内尤显突出,因此被吸引来海南的学者、作家、艺术家越来越多。
海南大学由于诗歌评论家耿占春的努力,引进了诗人多多、王小妮、徐敬亚等,使海南成为诗歌的一个小小中心,而且由于这些人的存在,学者赵一凡、作家马原等也在海甸岛买了房韩少功、蒋子丹也住在海甸岛。韩少功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马桥词典》、散文《山南水北》等均曾轰动一时。
早期他以“寻根文学著名,20世纪90年代他的系列随笔也曾在文坛激起“思想的风暴”。韩少功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小说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韩、意、荷兰等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地。其中由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出版的《山上的声音》曾被评为“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之一。除了文学,韩少功还是社会实践家和翻译家,他创办的《海南纪实》、《天涯》杂志均影响深远,翻译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的《惶然录》也开了风气之先。
韩少功以前居住在海南师范学院一间旧房子里,最顶楼,很安静。他早起晚睡,喜欢在一支香烟的袅袅烟雾中开始他的思考与写作。近年来韩少功有时去湖南汨罗乡下居住,与青山绿水结伴,在自然的怀抱中去亲近最底层的民众。这些后来均构成他的新书《山南水北》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