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力任成都市委宣传部长期间,将市场化媒体成都商报并入成都日报,成都商报社长何华章出任成都日报社总编辑,由此将何华章带入仕途
李春城在成都的施政思路,除了对内大搞城市建设,拆迁征地发展房地产,对外全力依靠“城乡统筹”这个金字招牌,为其谋取政绩。而为其充当吹鼓手的重要人物就是时任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何华章。今年年初被中纪委调查时,何的职务为遂宁市市长。
何华章曾任成都商报总编辑、社长。作为都市报的改革先锋,何华章曾带领成都商报走市场化道路并获成功。
年,何华章成立博瑞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23亿元,掌握成都商报的经营命脉。随后博瑞上市,更名为博瑞传媒。
了解内情的人士称,博瑞成立时,何华章和另外几个股东并未出钱,每人就占数千万元的股份,这在当时争议很大。上市后,每个股东分的钱更多。何华章也被称为全国最有钱的报人。
据成都市委内部人士称,当年,博瑞传媒上市时,前不久落马的海南省副省长谭力时任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并在博瑞传媒持有暗股。
谭力从年开始任成都市委宣传部长2年。其时,谭力做了一个大手笔,将市场化媒体成都商报并入成都日报,成都商报社长何华章出任成都日报社总编辑,由此将何华章带入仕途。
年,何华章调任成都市任宣传部长。一位与何华章关系密切的朋友对新京报记者说,他当时劝何华章,都已经身家数千万,何必还要来趟官场浑水?何则回应:“你不懂,你是个迂夫子”。
据何的朋友透露,何华章最初并未获李春城重用,经过他数年运作,抓住了李春城需要宣传“城乡统筹”的机会,逐渐得到李的认可。
城乡统筹是李春城到成都打造的一张名片,他从年开始提出这个概念。年,成渝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
为获得更大的政绩,李春城让何华章对外大规模宣传成都经验。
据成都市一位曾负责城乡统筹思路体系创立的学者称,城乡统筹概念是上海市最先提出。经过何华章运作,媒体、学者炒作,最终成为了“成都模式”,并被全国效仿。
在年到年,何华章找到很多学者为“成都模式”著书立说,其中不乏有北大、清华等高校的知名学者。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知名学者都获得不菲的报酬,甚至有明星教授给成都著书,一次获得数百万元回报。这些资金多由博瑞传媒负责运作。另外,成都市委宣传部也由原来的清水衙门,变成一年数亿元经费的富衙门。
在李春城落马初期,有成都市新都区开发商举报,新都区地产商为获得土地,给李春城送去姐妹花,讨李春城欢心。
五多五少的《成都方式》 文
呙中校
我一向对易中天先生的书很感兴趣的,从《读城记》到《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品三国》等,都是通俗易懂的好读物,对于《成都方式》则更有兴趣,因为这本书的副题是“破解城乡改革难题的观察与思考”,而我也一直在
在收到复生兄辗转寄来的《成都方式》一书时,正好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正在播出成都市城乡统筹改革的内容。尽管在拿到《成都方式》之前,在网上已经看到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评论,不过我还是认真地把这本书读完了。两相对照,发觉电视和书除了在叙事风格上各有千秋外,对于“成都方式”的具体内容看来是“英雄所见略同”。
对于“成都方式”的具体内容及意义,我不想评论,一是我不能说我对成都发生的事情很了解,二是我还没有看到独立性比较强的关于“成都方式”的调查研究。因此,要评点《成都方式》这本书就有点为难,因为我不知道这本书应当归属于哪一类。是散文随笔?是调查报告?是学术分析?为此,我就谈谈自己对这本书的一些直观感受,粗略归纳为“五多五少”:
一、官员出现多,群众出现少。
我想,这一点应该是大多数读者对这本书的第一感受,也是大家最不能接受的地方。《成都方式》中出现的被采访的党政干部有几十位,但是被采访的群众好像只有一位,那就是浦江县复兴乡的农民李启松。对于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这么大的社会课题,竟然只有改革决策者的自说自话,而缺少改革的主体——群众,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不把这本书看作是调查研究,因为没有调研的主体。另外,被采访的学者也只有一位,那就是四川大学教授姜晓萍。不过姜晓萍这位学者也带有明显的官方色彩,因为她与官方有合作,直接参与到改革的设计中去。
二、官员讲的多,自己分析少。
《成都方式》书中大半部分是作者与成都党政官员的对话,而其中又主要是官员在介绍他们进行的改革和经验,虽然不是自吹自擂,但是基本上媒体已经报道的内容。作者提问内容不多,也不见深入和精彩,让人觉得是被采访者主导了采访话题好方向。也许,作为长期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学者,对于社会科学那一套的研究方法并不能熟练运用。
三、定性分析多,数据分析少
也大概是人文学者的原因,《成都方式》中定性讨论多,数量分析或统计分析少,没有用数字来说话,只有少数党政官员谈话中举出几个数字而已。没有历史数据的纵向对比,就难以掌握发展方向和趋势,也难以说明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没有横向的数据对比,也就难以显示差距,这些都是社会科学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数字和图表看起来很枯燥,但是如果处理得好,也是很有说服力和震撼力。
四、基本概念多,深入分析少。
如果说《成都方式》的调查研究是走马观花,那么对“成都方式”的分析就显得蜻蜓点水。作者分析比较集中的地方在最后一部分“不败之地”,对成都的改革进行了归纳总结,但是对于民主、法治、科学的探讨不显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也看不出成都方式对这几点上有何特别意义和贡献。这点与《艰难的一跃》有点相似,在《艰难的一跃》中,作者对于美国制宪的原则都点到了,但是对这些原则的依据和必要性也是缺少深入分析。总的看来,易中天先生在语言技巧、叙事结构等水平很高,但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上显得比较薄弱。
五、成绩讲的多,问题分析少。
当然,由于主要是官员成绩讲得多,而作者对问题分析少。作为新特区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党政领导突出成绩是可理解的,但是作为局外的研究者,对改革中所暴露的问题应该有独立的分析,遗憾的是这部分内容也是很少。不管作为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独立性和批判性都是不可或缺的。正是由于这种欠缺,使这本书总体感觉是成都官方的宣传,而不是一个学者独立完成的成果。
当然,如果易中天先生认为他的《成都方式》只是一种记录式的访谈笔记的话,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调查报告或学术研究的话,那么我上面说的都是废话。不过,我想这种官方式的访谈笔记似乎没有必要来做了,毕竟,如果大家要了解成都市的党政领导是如何做的,如何想的,我们大可通过电视、报纸这些喉舌来获取,而且,这样的工作更没有何况以易先生来做这个工作,给人的感觉是牛刀没用到地方。不过,我们还是相信,易先生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来介绍“成都方式”,会让更多的人来白癜风的治疗方法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jlyy888.com/hnrbys/7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