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日报ldquo世界文化之窗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http://m.39.net/pf/a_4440899.html
随笔

朱洪幸与“九一一事件”

朱洪幸(美国·纽约)

二〇〇一年突如其来的美国“九一一事件”,震惊了全世界,也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当我在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中第一次看到其恐怖场景后,我不知所措,我麻木了。

大约“九一一”一周之后,我独自一人在家中看书,当我看到“世界贸易中心”几个字后,心头猛然一惊,它不是几天前遭到恐怖袭击了吗?它不是已经轰然倒塌了吗?它的下面不是压死了多人吗(中央电视台最初的报道,双子塔有多人上班,死亡多人)?心情的低落,情绪的失控,我即刻放下手中的书,趴在了沙发扶手上“哇”地就哭了出来,接着就痛哭一场……哭毕,我静静地想着:我能为此做些什么呢?我能到美国去吗?去做一些善后工作?护照都没有,这是不可能的;我可以捐款捐物吗?捐倒是可以,但与亿万慷慨解囊者相比,真是太不自量力了!甚至让老外们贻笑大方;我还可以做些什么呢?应该以己之长,胜人之短。我可以为“九一一”遇难者写祭文。这是不容置疑的!当时,就这么定下来了。

原定的写祭文,这件事天知、地知、我知,没有别的人再知道。不去做的事情,总想找一些理由,比如时间无余,资料欠缺,过些时日再办也可等等。这件事又没有人逼、又没有人要。就算写好了,又到哪里去祭奠呢?甚至在国内的报刊上发表都是不可能的。于是不了了之,再没有下文。

时间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地前行。它冲刷着你的记忆,或者是唤醒着你的良知。直到二〇〇四年上半年,距“九一一事件”过去两年多已快三年了,自己当初承诺的祭文在哪里呢?时间再一次唤起了我的良知。有承诺就应该有履行承诺的行动及结果。不能再拖了,必须立刻着手去写。事情已经过去两年多了,如果当初收集资料,那是很容易的,而现在又到哪里去找呢?于是,我想起了回母校,回到了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办理了借阅证,在资料库中搜寻到了当时的资料。

就祭祀而言,中国的传统是很重视祭奠三周年的。于是祭文的题目自然就是《九一一罹难者三周年祭》。经过几昼夜的笔耕,祭文写好了。虽说是祭文,其实是诗歌体。不管什么文体,写祭文不只是为了写祭文。写祭文的目的,一是为了去祭奠,二是为了去发表。在当代的国内,这两件事恐怕无一可行。最有希望的地方,就是美国大使馆了。我随即将祭文寄出,提出了我的请求,但一直得不到回音,判定告吹。

“九一一事件”三周年的前夕,无论如何要作一决定,到哪里去祭奠?!思来想去,还是到首都去,那里有那么多大学,或许有一家可以接受。于是,九月一日进京,住进了北京大学,连夜写信,第二天向北大、清华、人大等八所大学的校长寄出了长信及祭文,恳请“九一一”期间能到该校祭奠,期盼着有一家能够答应即成。几天后,电话与他们联系,八所大学无一家同意。清华大学在电话中给我的回复是:我们只请诺贝尔奖得主演进,你这样的演讲稿绝对不可以接受!所有的希望全部破灭,九月十二日只得乘车打道回府,无功而返。这种无可奈何的结局,权且就算是一次自费进京旅游吧!

二〇一五年冬,我来到了美国,“九一一”情结再一次与我不期而遇。我时常在网络和报刊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nanribaoa.com/hnrbyx/137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