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激荡创新发展的磅礴动力

天宫遨游、蛟龙入海、天眼聆宇、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北斗组网、天问奔火……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基础研究到中试研发,从重大工程到前沿科技,一系列大国重器惊艳问世,中国整体科技实力实现跃升,在全球创新格局的位势不断提升,无不凝结着广大人才的创新智慧。

职称制度作为科学评价、用好用活人才的指挥棒,是激发广大人才创新活力的重要杠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健全体系打通“天花板”,完善标准破除“四唯论”,创新机制提升公信力,向用人单位放权,为人才松绑减负……年以来,党中央把职称制度改革纳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总体布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密集部署、持续推进,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一路蹄疾步稳、勇毅笃行,职称制度不断走向科学,改革红利逐步显现,人才活力充分释放,为高质量发展凝聚起蓬勃创新动力。

0

点亮思想之光,才能擘画改革道路。思想高度指引改革进程,认识深度决定改革力度。

年9月3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学习在中国创新的地标——中关村举行。这场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这是敏锐把握国际大势的深刻洞见,这是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形势所迫。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国家间的竞争更加倚重于创新能力的提升,聚焦于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审视国内,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形势逼人,使命逼人。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物质资源越用越少,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我国已经是人才大国,但仍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从“钱学森之问”到“圆珠笔之问”,从“‘填表’教授”现象到“帽子满天飞”问题,迫切呼唤着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各种束缚人才创新手脚的枷锁。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评价人才要以实际能力为衡量标准;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向用人单位放权,为人才松绑减负;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科学理论引领改革方向,改革突破释放制度活力。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完善职称评定制度”;从中央深改组第29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到中办国办正式印发意见,期间历经全国万名专业技术人员问卷调查、深入开展改革重难点问题研究、形成28个共57万多字的课题报告、召开8次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和反复修改完善,这项涉及千千万万专业技术人才切身利益的改革徐徐拉开大幕。

这是一场直面问题的自我革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称制度历经技术职务任命、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双轨并行制等不同阶段,发挥了激励提升、团结凝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发展,新专业新技术新职业不断涌现,人才队伍素质、结构、分布发生深刻变化,现行职称制度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存在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服务不够规范等问题。尤其是外语、论文、计算机“一刀切”问题,最为人才诟病。有人评说“孔子若活到今天是不能评教授的,因为他光讲学没有文章”;有人疾呼“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就无法真正迈向人才强国”。问题是时代之声,也是改革之剑。这次职称制度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回应广大人才呼声,真刀真枪疏通堵点,动真碰硬纾解痛点,解开职称领域束缚人才的绳索。许多人才评价,“职称制度改革有力度有温度”。

这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深刻变革。

这次职称制度改革,立足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握职业特点,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坚持服务发展、激励创新,遵循规律、科学评价,问题导向、分类推进,以用为本、创新机制的基本原则。改革的深度和力度前所未有:探索新兴职业领域增设职称评审专业,正高级职称覆盖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树立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干什么、评什么,让干得好的能评得上;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丰富职称评价方式,特殊人才特殊方式评价;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限制,畅通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人才职称申报渠道,打通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深化“放管服”,下放评审权,让用人的评人、评人的用人。

有破有立、破立结合,改革配套政策稳步推进。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民营企业职称评审办法、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等相继出台,职称制度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截至目前,职称改革已完成27个系列改革工作。工程、经济、会计、统计、技工院校教师等个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新的职称制度框架体系完成夯基垒台、立柱架梁,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基本形成、蔚然成势。

02

站在三尺讲台从教33年的蒋华松,凭着优异的教学专长,如愿评上了大学教授;只有大专学历的陈斌,凭着研发机器获得的超高专利分,破格评上了高级工程师……从“工人院士”到“农民教授”,再到“没有论文也能评上教授”一时间上了热搜,职称制度改革带来的裂变效应,正在打开越来越多职业群体新时代的人生“彩蛋”。

量体裁衣靠尺子,评价人才看标准。标准是人才评价的核心,也是人才最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nanribaoa.com/hnrbjj/154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